从“奥利给”看辅导员需要了解的网络流行语

2020-3-31发布 295 0 0

镇长

保密 | 这个家伙很懒,什么都没有留下

  前几天周末的晚上,在QQ群里看到学生们聊天,一个不太懂的词汇高频出现,“奥利给”,我不禁百度其中含义。

  奥利给出自快手上的主播在直播或者录视频时的说的话术,该词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给力”的意思,作为感叹词,可能包含了赞美、加油打气等多种感情色彩,属于网络流行词。

  一、现象:大学校园的网络流行语现状

  说到网络流行词,12月2日,《咬文嚼字》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。无独有偶,12月3日,《语言文字周报》发布了201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:“阿中”、“盘它(他)”、“上头”、“我酸了”、“我太难(南)了”、“宝藏XX”、“咱也不知道,咱也不敢问”、“上班996,生病ICU”、“X千万条,Y第一条”、“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”。

  再看我们的大学校园,流行于学生们之间的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:女生们喜欢自称“仙女”,舍友的评价常常却是“憨憨”;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时,别人夸“老哥稳”,自己却说“酱油、酱油”;到了期末考试,面对全是重点的课本会不禁感叹“awsl”、“令人头秃”;面对群里的神回复、神评论可能会来一句“杠精”、“你是魔鬼吗?”等等。总结来看,而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表现在反映时代特征、引导语言生活方面,也会有一些弘扬青春正能量的高频词汇,例如:“青春力量”、“时代华章”、“追梦人”。

  当然,也存一些具有负面感情色彩、违背文化禁忌的网络语言,例如:“沙雕”、“屌丝”、“逗比”。这些不太文明、较为粗俗的语言很多时候会用于自嘲或者情绪发泄,在人际交往时也会有一定的突破限制、增进亲密的效果。个别词汇的主要含义也从一句单纯的粗口演变成表示“搞笑”的中性偏贬义词汇,但在大学校园,尤其是正式场合、公共场所,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中,显然不适宜宣之于口。

  二、原因:网络流行语产生、流行的背后

  这些网络流行语常常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:谐音转化、形象比喻、词语简称、名人效应,但总归有一个特点,就是“脍炙人口”。

  网络流行语的背后,源于强烈的认同感。很多网络流行语,能够客观反映现实学习生活中的问题,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学生们当时的心情,为什么不能用来表达情感呢?例如,大四学生毕业去向问题,是考研还是就业,亦或是听家里的话去考个公务员?“我太难了!”。

  网络流行语的背后,源于相互模仿、追求时尚。大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个交际圈,思想活跃,思维灵活,好奇心强,喜欢新鲜事物,渴望交流,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,而这种从众心理会推动学生朝向共同的兴趣和爱好。当网络流行语出现后,相互模仿、追求时尚,更会促进这种时尚的流行。

  网络流行语的背后,源于一定的归属感、获得感。校园网络流行语,作为一种网络语言文化载体,让学生得到内心满足与社交圈的认可,在精神层面找到归属感与获得感。

  三、工作:网络流行语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“奥利给”

  网络流行语,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简洁化、生动化、形象化语言形式。作为“生在WiFi下,活在流量里”的大学生,也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。

  作为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高校辅导员,在实际育人工作中,要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方法,深入研究网络信息及工具的特点和学生行为方式和思想特征。及时学习、了解、熟悉网络流行语,认识网络流行语的特点,在日常谈心谈话、主题班会、指导班团活动中,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,淡化师生身份界限,增进与学生的有效沟通。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,找到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,从而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、心理动态,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。

  与此同时,辅导员在使用网络流行语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,要充分借鉴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,以灵敏的政治嗅觉和高度的责任感,坚决抵制那些带有不良色彩、荒诞、晦涩、低俗的负面词汇。对于大学生要做好引导、规范工作,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认知,引导学生文明用语,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道德观和价值观。

  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,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载体,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力。如果你还对大学校园的网络流行语一点都不了解,那么你真的“OUT”了。

  作者:赵琼 陕西科技大学

赞赏支持

登录 后发表评论
0条评论
    还没有人评论过~